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交叉融合的专业,通过理论和实 践相结合教学,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计算机应用及工程 管理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机电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机电 产品、新能源、高端装备、智能机器人、工业软件等领域的开发、设计、制造与管理等 工作。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需紧密对接以下产业链,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涵盖三电系统、自动驾驶技术、车规级芯片研发等领域,需精通机电集成与AI算法的复合型人才;
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产业链:聚焦工业机器人、养老服务机器人等,要求掌握精密机械设计、运动控制与AI 交互技术;
高端装备与低空经济产业链:涉及无人机、商业航天器、智能传感设备等,需具备跨领域系统集成与创新研发能力;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链:覆盖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设备制造等环节,需熟悉微电子工艺与自动化控制的交叉学科人才;
智能家电与超高清终端产业链:整合AIoT、柔性显示等技术,培养具备产品智能化 升级与场景化应用能力的技术骨干。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面向新工科建设,专注于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和协同育人等方面,培养高素质的机电一体化人才,未来将在粤港澳 大湾区建设和广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本专业主要立足广东省,面向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地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具有家国情怀、健康人格、国际视野、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具备机电产品设计开发、机电系统控制和机械制造等能力,并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1、工程知识能力:掌握数学、 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能灵活运用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机电产品设计、机电系统控制、机械制造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力:掌握数学、 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能应用机械工程和控制 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识别、表达、分析机电产品设计、机电系统控制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能够针对机电产品设计开发、机电系统控制的 复杂工程问题提出设计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机械结构、控制系统或工艺流程, 并在机电产品设计环节中能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力:能够基于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机电 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应用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能够有效获取实验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力:针对机电产品设计、机电系统控制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能够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机电产品设计、机电系统控制的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力:基于机电行业及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 和法规,明确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能够合理分析、评价机电工程领域工程 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和文化的影响,并明确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明确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安全规范, 能够评价针对机电产品设计、机电系统控制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素养能力: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机电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力:能够在机械、电气、信息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1、沟通能力:能够就机电产品设计、机电系统控制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 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2、项目管理能力:明确机电工程领域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下的工程项目中应用。
13、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不断学习以可满足技术不断更新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本专业对接大湾区产业,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紧贴产业需求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政校企协同培养。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依托机械工程省级重点学科,紧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地区及广东制造业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需求,以智能制造为先导,以现代数字化实际制造为核心,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全国教学名师,“五一”奖章获得者,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师很多具有企业工程背景,具备双师资质,课程教学案例来源于企业工程实践,以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赛促教,通过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培养创新协作意识。近三年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大赛等获得了30余项国家级、省级奖项。
专业所在学院拥有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省级示范)、智能制造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等,与北京精雕、华中数控等头部企业共建数智化精密制造产教融合基地、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工业数字化协同创新中心等,配备智能制造生产线(典型产品)实验室、数字孪生技术实验室、智能产品创新实验室、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实验室、工业机器人生产单元实验室等。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入选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首批“百城百校-数字孪生工程中心”试点单位,与50多家智能制造领域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提供优质实习岗位。
(一)行业需求旺盛的就业领域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中具有显著竞争优势。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比亚迪、小鹏汽车等龙头企业加速布局,三电系统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攻关、车规级芯片应用等领域持续释放人才需求,尤其对掌握机电集成与AI算法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同步快速发展的机器人产业为人才创造了多元化选择,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养老服务机器人交互设计等岗位要求从业者精通ROS系统开发与精密运动控制技术,珠三角地区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为从业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与职业发展空间。在低空经济新赛道中,无人机飞控系统开发、商业航天器机电设计等岗位成为技术突破焦点,广东省产业规模目标及大疆创新等企业的技术迭代,为具备系统集成能力的人才提供了参与国家重大装备专项的机遇。
(二)技术密集型就业方向解析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国产化进程催生了芯片测试自动化、晶圆制造设备控制等紧缺岗位,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加速建设,使同时掌握微电子工艺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交叉学科人才成为行业重点招募对象。智能家电与超高清终端领域因全球市场规模扩张吸引大量技术投入,AIoT智能家居架构、柔性显示技术研发等方向的持续创新,为毕业生开辟了从设备研发向场景化应用解决方案设计的晋升通道。这两个技术密集型领域均要求从业者具备将传统机电知识体系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能力。
(三)职业成长核心优势与长期发展
该专业构建的"机械-电子-人工智能"三维知识体系,使毕业生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跨领域岗位中展现独特优势。通过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与真实项目实训,学生可提前获得岗位适应性训练,大幅缩短职业能力成型周期。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优势,让从业者深度参与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建设,在新能源汽车、无人机、芯片制造等产业集群中获取先发优势。职业发展路径呈现技术纵深与管理宽度的双重可能性,从设备研发工程师到系统架构师的技术晋升路线,与向产品经理、技术总监等岗位的横向拓展形成立体化发展网络。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下,专业人才凭借"技术筑基+产业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将持续成为高端装备研发与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力量。
本专业拥有一支由教授、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博士、硕士以上研究生占100%。